青少年交換的意義與目的(Purpose & Goals)
國際扶輪青少年交換計劃,提供15?19歲之青少年在其人生學習能力最強,可塑性最大的時期,至世界各地體驗其他國家人民的文化、問題及成就的機會,促使個人成長,增進世界觀並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認識,因此青少年交換計劃不僅只是國際文化交流,也蘊藏深遠的教育意義!而且,青少年交換計劃帶給所有參與者瞭解:各國文化只有不同沒有高低,透過包容、尊重彼此的文化,進而才能接受與有效的學習,又,各國雖然民俗文化各有不同,但人民對安定與和諧的生活卻有著同樣的渴望,因此青少年交換活動是推動國際間之瞭解,親善與和平之巨大力量。
青少年交換的歷史(History of the Program)
1929年:第一個青少年交換計劃,始於哥本哈根扶輪社。
1939年:美國加洲與拉丁美洲的扶輪社開始青年交換計劃。
1972年:國際扶輪理事會同意青少年交換計劃為國際扶輪正式計劃。
1995年:台灣開始青少年交換計劃(1997年首度派遣與接待學生)
目前每年有約80個國家,超過7,000個學生參與青少年交換計劃,可謂「整個世界因扶輪青少年交換計劃而活動起來」。
青少年交換計劃的類型(Types of Program)
長期交換計劃(Long-term Exchange)
為期10?12個月,學生寄宿於幾個接待家庭並且必須到學校上學。
短期交換計劃(Short-term Exchange)
為期數天至數週,通常在學校放假期間,不包括學校課程,其可以下列型式進行:
寄宿家庭(Home Stays):
學生寄宿於接待國之接待家庭。
組團(Tours):
學生組團拜訪數個國家,或數個國家的學生組團拜訪一個國家。
國際青年營(International Youth Camps):
集合釵h國家之青少年以訓練營的方式進行,以強調領導能力與國際關懷為主。
新世代交換(New Generation Exchange):
18?25歲之短期交換學生
殘障青少年交換計劃(Exchange for Disabled Youth):
殘障青年之長期或短期交換計劃(如:Handicamps or Rotacamps)
交換人資格(Eligibility):
扶輪青少年交換計劃對全部15?19歲(註)的合格學生開放,含扶輪社友子女,交換人需品性良好,學業成績中等以上,口齒清晰並俱有社團領導技能,堪落實扶輪大使之任務者。